标题:李可染作品《雨后清音图》,精品佳作! 内容: 山水清音是国画的经典题款,历代名家多作山水清音图。 含蓄内敛的人历来喜欢寄情山水、托物言志,胸有锦绣的文人尤甚,生逢乱世的文人更甚。 山水清音指的是山水间的空灵,指的是在山水间的无我境界。 一代宗师李可染曾作清音图。 下面从庋藏多年其数百件作品中甄选诚献李可染1973年作典藏精品《雨后清音图》,以飨藏家。 137×71. 5cm。 非专业拍照,图片仅供参考,所有藏品信息以实物为准。 △李可染《雨后清音图》137×71. 5cm△李可染《雨后清音图》局部-1△李可染《雨后清音图》局部-2△李可染《雨后清音图》局部-3△李可染《雨后清音图》局部-4△李可染《雨后清音图》局部-5△李可染《雨后清音图》局部-6△李可染《雨后清音图》局部-7【题识】雨后清音图。 一九七三年春三月可染于北京。 钤印:可染、 肖形印、河山如画笔墨是形成中国画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画家有了笔墨功夫,下笔与物象浑然一体,笔墨腴润而苍劲,干笔不枯,湿笔不滑,重墨不浊,淡墨不薄。 层层递加,墨越重而画越亮,画不着色而墨分五彩。 笔情墨趣,光华照人。 ——李可染综观20世纪,我们不得不说李可染是在山水画领域将传统与现实生活,大众与精英结合得最好的画家。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李可染就奔赴全国各地写生,踏遍各处的名山大川,其足迹远远超过古代的文人画家。 这使他的山水画产生了真正的飞跃。 通过向大自然学习,他发展出独特的注重光感的山水画。 他在写生中发现,逆光下的山谷,光从山头上迎面射来,定然山头苍黑,树木却照得通明透亮。 因此他以留白或者淡墨表现前景的树木,而背景则是沉雄厚重的浓墨,以此突出山林间的逆光感,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 这种处理手法吸收了西方印象派的光线观察原理,同时又尊重了中国自然山水色彩简洁的事实。 70年代后李可染的山水更是进入化境,作品逐步脱离客观写实进入一种主观性的表现阶段,画风愈加沉雄凝重,意境也更加深邃高远。 这件《雨后清音图》是李可染1973年作品,作时画家已经年近七十。 此作采用他惯常的高远构图之法,逆光中黑压压一座山头,充塞画面。 山体中迎面而来的瀑布以及桥梁、房舍、树木被雨后的逆光照的熠熠生辉。 大山的黑,衬托得它们益发明亮;他们的亮又打破了大山这硕大的黑块,反衬得大山更黑更重。 虽然使用明暗的手法表现光感,但是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在这里依然重要。 重拙的焦墨线,如石刻、如金文,一点一画,都透出苍莽稚拙。 变化莫测的墨色,沉而透,润而苍,愈黑愈亮。 画家十分注重墨色的变化,不仅有他一贯的浓墨,而且还有许多清润、透明的淡墨。 这使得画面在刚正、庄重中不乏空灵的感觉。 这幅作品应该说就是体现了李可染对笔墨的一个新认识,他开始在厚重中表现清润,以透明来表现光亮,取得了相当的效果。 《雨后清音图》尺幅较大,采用画家晚年最常见的满幅式构图,充满范宽式全景山水的力量。 浓墨绘出的乌黑巨峰扑面而来,充满画面,形成名副其实的“山色深”。 高处主峰左右分别以留白与淡墨远山拉出空间纵深,主峰两侧垭口处泉溪数叠而下,依山石形成一练练白瀑,这一留白在浓重的山峦反衬下分外夺目。 峰峦边缘的侧逆光体现在山脊受光、背阴处,细节处理十分讲究,淡墨表现的反光塑造出一种氤氲的调子,浓而不滞的墨色在淡墨的衬托下显得更为通透,给观者极其舒畅的视觉体验。 画面中部的屋舍与底部的小桥均以留白辅以淡色墨处理,成为全幅的画眼之所在,使画面在深重的墨韵中依然气息通透。 下部的瀑布溪流,以淡墨线条衬托出水势的充沛,以及众多点景人物暗合“雨后清音图”之画题。 此作通篇布局饱满、浑然一体,山峦静穆壮丽,墨色沉厚清润,高妙的艺术水准与超强的控制能力,使得其不啻为画家晚年名迹。 我们从中不仅读出了他对祖国山水的热爱,更读出中国人那种历经沧桑后的豁然与博大。 那俊美的山脉,清澈的溪流,间或古老的松柏,强而不悍,修而不薄,润而不腻,气韵生动,笔饱墨酣,让人感到“清泠有真曲,樵采无知音。 ”的深奥,达到了“空山鸟语息,人听流水语”的艺术效果,同时让人感受到和谐灵动的大自然的美妙。 发布时间:2024-07-25 08:15:24 来源:富达裕 链接:https://www.fudayu.com/p/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