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潘天寿作品《耕罢》,典藏首选! 内容: 画家取材,往往是情性的寄托。 古人所谓四君子等题材都是在拟人化的表现中,赋予作者的个性。 潘天寿先生出生农村,幼时放过牧,有契于水牛的强骨凝重,壮伟而驯朴的品性,大力天授,喜好与功力相济,先后有大幅《耕罢》变体数件,都是不同时期的精品力作。 下面从庋藏多年其数百件作品中甄选诚献潘天寿较小幅《耕罢》作品,以飨藏家。 109×53cm。 简单拍照,图片仅供参考,所有藏品信息以实物为准。 △潘天寿作品《耕罢》△潘天寿作品《耕罢》局部-1△潘天寿作品《耕罢》局部-2△潘天寿作品《耕罢》局部-3△潘天寿作品《耕罢》局部-4△潘天寿作品《耕罢》中的钤印【题识】耕罢,雷婆头峰寿者。 【钤印】潘天寿印(白)、大颐寿者(朱)、一味霸悍(朱)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 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 画事,无虚不能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 是以虚实相生,疏密相用,绘事乃成。 ——潘天寿潘天寿先生(1897~1971)是中国画坛的一代大师,是著名的艺术教育家。 他在中国美术史和中国书画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潘天寿的中国画创作是继吴昌硕、齐白石和黄宾虹之后的又一个高峰。 他的绘画,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把中国画以线为主的表现形式发挥到极致。 由于他善于辩证地把握艺术规律,其作品不仅有一种慑人的力量感和现代的结构美,还洋溢着勃勃生机和浓郁亲切的生活气息。 他的绘画既体现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交融的优秀传统,又是传统中国画的一种超越。 此件《耕罢》绘高石花丛掩映下,一水牛于水中静卧。 石的描绘占据了画面将近三分之二的面积,乃潘天寿典型的「潘公石」样式,笔力雄健,搭建出画面的整体结构。 石头以强劲方折的线条勾勒而出,大面积留白,只在石之右上与左下以松枝及杂花点缀,以淡色罩染,点到即至。 巨石横截江边与耕牛前后呼应,造成了宏伟的气势。 画中的主体水牛眼帘低垂,眼神温柔,牛角和躯干却刚健厚重。 水牛用浓墨涂抹,双角横犄,浑身是劲,似乎永远不知疲倦,有使不完的潜力。 只画出它前半部分结实身躯,便表现出它任重耐劳的性格。 它是一首劳动的赞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质。 潘天寿先生一生勤恳朴素、性格平和,但内心却强悍、坚强,水牛是他特别爱好的动物,也特别能映照他的性格。 潘天寿先生本是农家子弟,自幼在农村长大,放过牛,对于牛特别有感情。 也许浙东一带耕田的牛多数是水牛,所以潘天寿笔下的牛也全是水牛。 水牛个儿大,力气也大,童年时代对牛的印象,一直在他记忆之中。 这幅《耕罢》就是画家乡的水牛。 潘天寿画山石,往往只勾轮廓线,较少皴擦。 相反地,他画的水牛虽然也用线勾勒,但更多采用大片泼墨。 浓淡、大小不同的墨块很难说是表现牛身上的某一块肌肉,但给人的感觉,这确实是牛。 牛头也非常别致,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平撑出去的两只牛角,钢铁一般坚硬挺直。 一般的水牛角多数是成圆弧形的,也有这样平直的。 因为潘天寿画的牛是表现那种质实,不是为了表现牛的灵动,取平直自然胜于圆弧。 头部的眼、鼻、耳,以及那根牵牛绳画得比较写实。 此幅中牛的眼神特别的安祥、宁静。 眼神里流露出劳作后获得歇息的满足,令人望一眼便生爱怜之情。 牛眼,实际是借猫眼画法来处置,给人的感觉,恰是中午时分,有耕罢暂休的意味。 《耕罢图》最大的特色,就是大疏大密和密处密、疏处疏:牛是一“大实”,横贯左右;石为一“大虚”。 大石脚下和左边的小石,相对于大石,实中有虚。 小石联接牛体与大石相间而成连贯之势。 牛身大笔用墨,而留以空白,实中有虚,实而不塞,质重而势上举。 大石只勾轮廓,是为“大虚”,苔草缀之,使大石虚空而“有”。 除了上述大疏大密和“虚实实虚”的妙用,更有“密处密,疏处疏”的精微。 《耕罢》题材是潘天寿先生在艺术的高峰时期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在旧传统和新时代之间找到了可贵的连接点,展现出中国画的勃勃生机。 沉雄阔大,生机勃勃,给予观者极强的视觉震撼,汇集了画家诸多经典语汇,堪为画家巅峰巨制。 不仅让人感到潘天寿艺术的感人力量与画家内心之纯真,亦可窥见特定历史条件对于画家创作的影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 潘天寿1958年作巨幅《耕罢》在2020年10月拍出人民币1. 78亿余元。 此幅为其殿堂级巨制缩小版中的代表,水准之高,自不待言。 今有幸首次释出,价值几何,识者当知! 发布时间:2024-07-26 08:25:53 来源:富达裕 链接:https://www.fudayu.com/p/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