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谢稚柳丈二巨制《岩树石泉图》,豪迈雄奇! 内容: 摘要:谢稚柳(1910~1997)先生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成就卓著的艺术大师,也是著名的书画鉴定大家。 谢稚柳一生的绘画创作中,属山水画成就最为卓越。 谢稚柳的画法吸取了宋元青绿绘画中谨严的精髓,参悟造化,形成自己的特色,或淡雅俊秀,或凝重华茂,均不拘一格留佳作。 下面从本人藏品中精选呈献谢稚柳1987年作丈二巨制《岩树石泉图》。 145×365cm。 简单拍照,图片未经任何艺术处理。 △谢稚柳丈二《岩树石泉图》△谢稚柳《岩树石泉图》局部-1△谢稚柳《岩树石泉图》中的钤印△谢稚柳《岩树石泉图》局部-2△谢稚柳《岩树石泉图》局部-3△谢稚柳《岩树石泉图》局部-4【题识】岩边树色含风暖,石上泉声带雨春。 此唐人戏易其二字以题此图。 丁卯春日,壮暮翁稚柳。 【钤印】烟江楼、稚柳「天下英雄君与操,三分割据又何人」为张大千对谢稚柳的评价,可见在堪称一世之雄的张大千心中,能与自己在画艺上颉颃雁行,并驾齐驱的,恰恰是这位柳弟。 三分割据又何人? 放眼望去,没有了人选。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谢稚柳孜孜不倦,精耕细研,广泛探求,锲而不舍地攀登艺术巅峰,在诗、书、画、考证、鉴定、敦煌研究等领域中成就卓著,鼎足当代。 早年谢稚柳以花鸟、人物为主。 受张大千的影响,谢老从40年代开始致力于山水画,摹古甚勤,力追宋人,从高古名迹中汲取了深厚的养料。 1949年以后,在仿古一路的基础上增加了写生的内容。 60年代后期,受目疾所限,主以粗笔,转入落墨画法的艺术实践。 壮暮翁笔下的青绿山水,风格精致细腻,流露着温婉之气,以青绿设色与简洁的勾皴和清淡的墨染相结合,水墨与丹青并举,于浓丽沈厚中又有疏放灵动的笔墨意韵。 在粗放豪放的山水中,同时讲究形象造型的真实性与精致性,笔墨纵肆而不霸悍,墨彩酣畅但不浑浊,依然透出清新,明润的气格。 此幅《岩树石泉图》,题识为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三阳宫石淙侍宴得幽字」中的两句:岩边树色含风冷,石上泉声带雨秋。 不同的是,将「冷」改为「暖」,将「秋」改为「春」。 因此在题识中说「此唐人戏易其二字以题此图」此画为谢稚柳1987在上海所作,时年77岁,正值谢公艺术探索如火纯清之时,既有古代文人大家的格局和从容,又有谢公自己的别具一格。 他的美术追求,代表了近现代画坛一股重现宋元乃至晋绘画辉煌的思潮,与明清以来发展迅猛的文人水墨画派形成鲜明的反差。 整幅画面用平远法,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第一层为丛树、岩石与江面,第二层为飞泉,山峦起伏,第三层则是远处的远山。 满满一幅,毫无充塞感,相反却是空谷有清音,虚实相生。 近处的大树与中景处的丛树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姿态万千,后者郁郁葱葱,遍布整个山峦,从而增强画面横向的走势。 近景处一红一白点景人物与周边冷色调形成鲜明对比。 此幅青绿山水《岩树石泉图》,创作时先以浓淡墨色勾勒出林木、山石、湖水等轮廓层次。 继而以淡色赭石晕染山石打底,后用细磨石绿、石青调和轻胶逐层渲染,皴擦棱角背向,树木、茅舍、则以传统笔墨细细勾绘,极为精致。 画家在山体的简笔重色与景物局部的繁笔清润之间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令谢稚柳全然实现了其水墨烂漫与色彩高华并用兼得的理想。 尤其是全画完成后的最后一道工序:焦墨苔点。 是全画的点睛之笔,最见画家功底,一点不慎,将前工尽弃。 此画苔点,轻重交错,疏密有致,实属不易。 画中山石、烟云、飞泉、皴笔、丛树、屋舍用笔精到,气象高华。 谢稚柳在书画鉴定之时尤其首重画面的意境和格调,淡墨轻烟写远山,苍茫咫尺相与看,因此他自己下笔,也高于常人,此画华美庄严,妙笔名山两相悦,意境超然,格调高古,整体氛围既典雅宁静,又沈厚恢宏,实属是一件惊心瞩目的旷世之作。 全图融北宋李成、范宽的宏大清峭,与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于一炉。 谢稚柳师法古人而创变,雅韵中实多风骨,华滋清润之气扑面而起,将中国山水画中最经典的流派造型和笔墨元素重新组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图式和风格。 谢稚柳将中国青绿山水、重彩泼墨推向了新的高度。 谢稚柳的绘画艺术,在当今已成为一个象征,每当人提到他及其绘画时,都会情不自禁地认为他是继承和发展宋元绘画的一代宗师。 「追摹古人得高趣,别出新意成一家」,用这两句话来评价谢稚柳先生的山水画,恰到好处。 是幅《岩树石泉图》为目前面世的谢稚柳最大尺幅山水画作品,世所罕见,豪迈雄奇,别开生面,观之殊为震撼。 今有幸首次释出,识者当宝之珍之。 发布时间:2024-09-21 08:24:45 来源:富达裕 链接:https://www.fudayu.com/p/1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