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原始青瓷的五大工艺特征 内容: 原始瓷器有人称之为原始青瓷,是相对于成熟期瓷器而言的。 它是"商周时期所出现的,以瓷石为制胎原料所制作的具有较低吸水性的带釉陶瓷产品"。 原始瓷器和白陶器与印纹硬陶器相比,有坚硬耐用,器表有釉不易污染及美观等优点。 带盖瓿,战国,萧山博物馆,口径15. 8cm,盖径19cm,高28cm,底径20. 6cm,表面的修饰纹显示了工艺的进步,该器形完整器极少见在河南郑州等地商代遗址,发现很多带釉的瓷尊、瓷罍和瓷罐等,以及这些器物的碎片,胎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在千度以上,叩之有金属声。 1980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的一批原始青瓷片,属距今4000余年前的龙山文化晚期。 有大量出土的青釉瓷可断定我国支持在商代中期就已发明了瓷器。 当时的青釉瓷生产以长江中下游较为发达,釉色多呈青黄,在氧化焰中烧成。 中原地区的青釉瓷,釉色多呈青绿,在还原焰中烧成。 这些原始瓷以高岭土作胎,烧制温度高达1100~1200度,表层在高温下烧成与胎体结合很牢的玻璃釉质,胎质坚硬细腻,吸水性很弱,叩之有金属声。 因工艺原始,故被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器形有尊、豆、罐、瓮、钵等。 据安吉县博物馆原馆长程亦胜介绍,原始瓷主要有五大工艺特征——鼎式炉,战国,中国茶叶博物馆,高15cm,口径18. 4cm,仿青铜器造型,陪葬品第一,原始瓷的胎料已经开始使用瓷土。 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 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在3%以下。 瓷灶,东汉,中国茶叶博物馆,高11. 7cm,长15cm,陪葬品,东汉时期灶台真实写照第二,与陶器相比较,原始瓷是拉坯成型的。 因为瓷土的可塑性较强,易于拉坯成型,尽管陶土也有可塑性,但其可塑性却远远比不上瓷土,所以原始瓷器物都是拉 坯成型,而不像大量的陶器特别是大件的陶器,大多是盘筑而成的。 弦纹碗两只,春秋,中国茶叶博物馆,左:高6cm,口径11. 5cm,底径5. 3cm;右:高6. 2cm,口径12cm,底径6. 3cm对比考古发掘出土的原始瓷和陶器,我们能发现,拉坯成型的原始瓷与泥条盘筑成型的陶器器物 之间是有区别的。 拉坯成型的器物内壁光泽度较高,而泥条盘筑的器物内壁一条一条的痕迹比较明显,光泽度也不如拉坯成型的器物。 瓷罍,战国,滕州博物馆,早期瓷器普遍受青铜器造型影响第三,与陶器相比,原始瓷施釉,而陶器一般不施釉。 原始瓷所施的釉基本上是青绿色的或者是青黄色的,即青中泛绿和青中泛黄的颜色。 所以说原始瓷有时也被称 为原始青瓷,颜色较为单一,不如明清时期瓷器那么丰富多彩——黄釉瓷、白釉瓷、红釉瓷、绿釉瓷、彩瓷等等各色具备。 瓷罐,商代,滕州博物馆第四,原始瓷的烧造温度高于1000度。 一般情况下,原始瓷的烧造温度高于陶器的烧造温度而低于后来成熟瓷器的烧造温度。 西周兴盛起来的印纹硬陶的胎质比 一般陶器坚硬,印纹硬陶的烧造温度也很高,大约接近1000℃,但还是不如原始瓷器的烧造温度高。 瓷豆,商代,滕州博物馆原始瓷的烧造温度一般都在1000度以上,因为瓷土的性 能决定其必须达到这个温度才能烧制成型。 但是与后来的成熟瓷器相比,原始瓷也没有达到成熟时期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器的烧造温度。 青花瓷的烧造温度基本保持 在到1300度左右,烧制后才能呈现出那么艳丽的色彩。 而原始瓷的烧造温度一般在1000度到1100度左右。 弦纹碗,战国,北仑博物馆,口径8. 1cm,底径5. 1cm,高4. 8cm第五,原始瓷的器型大量地仿制青铜礼器的器形。 从吴越地区出土的原始瓷分析可以看出,该地区的原始瓷除了一部分生活日用器外,还存在大量的仿青铜礼器的原始瓷。 而在该地与原始瓷共存的印纹硬陶则不多见此类器物。 单柄三足罐,战国,广西博物馆,1974年平乐出土,高15cm,口径9. 5cm 发布时间:2024-03-26 08:15:17 来源:富达裕 链接:https://www.fudayu.com/p/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