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青铜兵器剑的简介及形制发展 内容: 楚王酓章剑剑长体,宽刃,有格,圆柱柄,有镡。 剑身上刻有铭文15字:楚王酓璋为从口士,铸用剑口用征口。 铭文记录了楚王酓璋为从征将士铸剑,作为征伐之用。 此剑为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剑,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佩带用以自卫进行格斗,可斩可刺的兵器。 《释名释兵》剑,检也,所以检非常也。 又,敛也,以其在身时,拱敛在臂内也。 《说文》剑,人所带兵也,从刀佥声。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佩剑还有表示等级身份的意思。 《考工记桃记》载士阶层的人,因所佩长短重量之不同,称之上制、中制、下制而分别为上士、中士、下士。 剑始于何时,现无确切的发掘资料可证。 不过西周早期的剑,形式已经相当成熟。 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中所出的带有透雕龙纹鞘的剑,其剑体,和梅原末治《殷墟》一书中所载的骨矛形式一致,那末这骨矛就应该是骨剑。 这说明商代可能已铸造青铜剑。 剑在西周早期已很流行,其变化特点是剑体愈益增长,春秋晚期至战国是青铜剑最盛行的时代,汉代铁剑流行后,青铜剑才逐渐减少。 剑一般由剑身和剑把两部分相成,每个部位各有其专名。 但是,各家对部位的专名定名不尽一致,这里参照有关记载,对各个部位的定名如下:剑各部位名称示意图剑身部分,前端的尖突称为锋,中央一条凸起的棱称为脊,脊两旁称为从,从两面的刃称为锷,合脊与两从称为腊。 剑把部分,圆形或扁形的把称为茎,茎和腊连接处呈凹字形或中间条形物起护手作用的,称为格,又称为镡。 茎末端的圆形内凹的部位称作首。 绕在茎上的绳称为缑。 盛放剑的外套,称为鞘。 鞘的顶端的玉饰称为珌,中部穿带的玉饰称为珥,又称璏。 这种剑的剑格和剑首若为玉质的,称之为玉具剑。 剑的形制的发展变化,大致为:一、早期短剑(西周早期)典型式样有:1、长三角形腊扁茎式。 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出土一件带鞘的长三角形腊扁茎式青铜剑,整个形体较短,剑腊狭,呈长尖三角形,扁茎,无明显的脊,只是稍隆起,并有透雕龙纹鞘。 (西周早期)龙纹扁茎剑 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出土2、柳叶形扁茎式。 其整体呈柳叶形,沿锷磨成圆锋锐角,腊中央略微隆起,没有剑格,腊和茎没有明显的分界,茎扁而有两穿。 (西周早期)扁茎剑 陕西长安张家坡206号墓出土二、薄腊无格圆茎剑(春秋早、中期)1、薄腊圆茎短体式,其腊如叶状,中脊起棱,至从末端延长成为圆茎,虽茎较为细长,然而整体仍为短剑式,有首,剑的部位除格之外,都已出现。 (春秋早期)圆颈剑 河南三门峡市 上村岭出土2、薄腊圆茎长体式,形如短体式,腊薄而长,脊延长为茎,圆首。 (春秋早期)圆颈剑 河南三门峡市 上村岭出土3、薄腊锐下圆茎式,其腊扁平而薄,锋断,下端斜收呈尖锐状,脊凸起延长成圆茎,但无首亦无格,有象牙剑鞘。 (春秋中期)圆茎剑 河南洛阳中州路出土三、无格斜从扁茎剑(春秋晚期)1、无格斜从扁茎式。 两从较宽而腊短,中脊呈直线状隆起,两从微斜而凹,下端平,无格,或格不连铸,扁茎有穿。 (春秋晚期)扁茎剑 河南洛阳中州路出土2,无格凹脊扁茎式:腊狭长,中脊呈弧形凹下,两侧突起形成血槽,两从甚狭,扁茎。 (春秋晚期)扁茎剑 河南洛阳中州路出土3,无格凹从狭前锷扁茎式:腊下段较宽,上段收狭。 两从凹陷呈血槽,这是较为进步的设计,茎扁,无格。 (春秋晚期)扁茎剑 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四、厚格剑(春秋战国之际至战国中期)1,斜宽从狭前锷厚格圆茎式:脊呈直线,斜从而宽,前锷收狭,甚锐利,作倒凹字格,较厚,圆茎,剑首分铸,首孔中嵌有琉璃。 (春秋战国之际)越王勾践剑 湖北江陵望山出土2,斜宽从狭前锷厚格圆茎有箍式:形如上式,前锷所收略同,格亦倒凹字形,但圆茎上有两道箍,便于缠缑。 (春秋晚期)吴王夫差剑 《中国殷周时代的武器》图3363,斜宽从厚格式:腊长而两从保持平行,至锋处尖削,厚格倒凹字型,圆茎有箍。 (战国中期)圆茎剑 湖南松滋大岩嘴出土五、薄格剑(战国早期)1,长腊斜宽从狭前锷薄格式:形如上1、2式,薄格,圆茎无箍。 (战国早期)(下图)楚王酓章剑 《中国殷周时代的武器》 图3382,短腊斜宽从薄格式:两从均匀,腊较短,剑格薄,圆茎无箍。 (战国早期)(下图)楚王酓章剑 安徽淮南蔡家岗赵家孤堆出土 发布时间:2025-01-18 08:08:19 来源:富达裕 链接:https://www.fudayu.com/p/2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