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潘天寿画论妙语集成,受益一生! 内容: 一、艺术与人生高尚之艺术,能使人心感悟而渐进于至真、至善、至美之境地;美育,为人类精神自我完成之重要一端。 ——论画残稿艺术原为安慰人类精神的至剂,其程度愈高,其意义愈深,其效能亦愈宏大。 艺术以最纯静的,至高、至深、至优美、至奥妙的美之情趣,引人入胜地引导人类之品性道德达到最高点,而入艺术极乐之天国。 蔡孑民先生主张以美育代宗教,亦就是这个意思——1949年,关于“国画与诗”中国画向来重气韵、重意境、重格调,同中国的诗一样,靠的是胸襟、学问、修养。 如果读者看了一幅画,读了一首诗,亦能在胸襟、学养上有所提高和收获,这就起了很好的作用。 好的画,好的诗,可以使人 超脱名利欲望的束缚。 ——1963年,对来访学生语二、艺术之民族性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 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 ——《听天阁画谈随笔》每一个国家民族,应有自己独立的文艺,以为国家民族的光辉。 民族绘画的发展,对培养民族独立、民族自尊的高尚观念,是有重要意义——1959年,《谈谈祖国目前的国画情况》艺术这个东西要有不同的,不要去强求相同。 各民族、各地域的作家创作出来的东西有不同的风格、形式、气魄,这是好的。 如果都相同起来,那不是艺术,而像机器生产。 当然,艺术大的原则还是同的,但不同民族,不同凭作家的表现有所不同。 不同就是它的成就。 ——196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附中作中国画讲座三、继承与变革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 承易而革难。 然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非一朝一夕偶然得之。 故历代出人头地之画家,每寥若晨星耳。 ——《听天阁画谈随笔》笔墨技法,既然是我们民族绘画艺术的特点,这种技法,既然是多少年代、多少画家的创作经验积累起来的,因此我们就须重视它,很好地研究它、整理它,将它继承下来。 不要没有经过分析就轻率地去抹煞和否定它。 ——1955年,在文艺思想讨论会上的发言提纲出新,也就是要有时代性。 同时,画家必须有自己的个性、风格、特点。 因绘画是思想意识的反映,它表达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有的画明显,有的画不明显,但总之是有感情的。 既要有时代性,又要有个性。 ——1963年,在泰安谈中国画问题四、造化与心源有万物,无画人,则画无从生;有画人,无万物,则画无从有;故实物非绘画,摄影非绘画,盲子不能为画人。 ——《听天阁画谈随笔》荒村古渡,断涧寒流,怪岩丑树,一峦半岭,高低上下,欹斜正侧,无处不是诗材,亦无处不是画材。 穷乡绝壑,篱落水边,幽花杂卉,乱石丛篁,随风摇曳,无处不是诗意,亦无处不是画意。 有待慧眼慧心人随意拾取之耳。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惟诗人而兼画家,能得个中至致。 ——《听天阁画谈随笔》绘画之组成,不外乎造化、意识、技法三者,能掌握三者,运用自如,便是一时代之大作手。 ——论画残稿五、人品与画品有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蕴蓄于胸中,为学必尽其极,为事必得其全,旁及艺事,不求工而自能登峰造极。 —《听天阁画谈随笔》艺术品,为作者全人格之反映。 无特殊之天才,高尚之品格,深湛之学问,广远之见闻,刻苦之经验,决难得有不凡之贡献。 故画人满街走,而特殊作者,百数十年中,每仅几人而已。 ——论画残稿美情与利欲相背而不相容。 去利欲愈远,离美情愈近;名利权欲愈炽,则去美情愈远矣。 惟纯(真)坦荡之人,方能入美之至境——论画残稿六、风格、独创画画不要平,要有倾向性。 ——对学生语在风格上,与其不痛不痒、模棱两可,还不如走极端。 ——1962年春,对来访者语谁有创造,谁就能在历史上占一席之地;谁没有创造,谁就会被历史淘汰,所以,你们不要以学像我为满足。 ——20世纪40年代,对学生语七、气骨、境界画人胸中生生郁勃之精神灵感,融会自然之形神,激发流(行)于运思挥毫之间者,气韵是也。 ——论画残稿落笔须有刚正之骨,浩然之气,辅以广博之学养,高远之神思,方可具正法眼,入上乘禅;若少气骨、欠修养,虽特技巧思,偏才捷径,而成新格,终非大家气象。 ——论画残稿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 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 虽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 ——论画残稿八、用笔画事之用笔,起于一点,虽形体细小,须慎重从事,严肃下笔,使在画面上增一点不得,少一点不成,乃佳。 ——《听天阁画谈随笔》运笔应有天马腾空之意致,不知其起止之所在。 运意应有老僧补衲之沉静,并一丝气息而无之。 以静生动,以动致静,得矣。 ——《听天阁画谈随笔》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墨不能离笔,离笔则无墨。 故笔在才能墨在,墨在才能笔在,盖笔墨两者,相依则为用,相离则俱毁。 ——《听天阁画谈随笔》九、用墨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青黄朱紫矣。 ——《听天阁画谈随笔》用墨须能变化复杂,又不落碎、弱、平、浊。 远视之,整体精神灿然豁人眼目者,可入堂奥。 ——论画残稿墨非水不醒,笔非运不透,醒则清而有神,运则化而无滞,二者不能偏废。 ——论画残稿十、用色吾国绘画,笔为骨,墨为肉,色为饰。 西子盛装,固美;淡装以至无饰,亦未尚不美。 而此间风韵自别。 ——论画残稿色易艳丽,不易古雅,墨易古雅,不易流俗,以墨配色,足以济用色之难。 ——《听天阁画谈随笔》天地间自然之色,画家用色之师也。 然自然之色,非群众心源 中之色也。 故配红媲绿,出于群众之心手,亦出于画家之心手也,各有所爱好,各有所异样。 ——《听天阁画谈随笔》十一、布置画之须重间架,犹人之树骨。 骨立而体势可定,血肉地,神彩可生。 ——《溪山卧游录》眉批画须站得住。 故不可不重布局结构,亦即取舍、虚实、主次、疏密、穿插、掩映、斜正、撑持、开合、呼应,等等原则。 如孙武论兵;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 要之,须得智勇之将,远虑深谋,统御全局耳。 ——1963年,致学生信一幅画布局的基本原则是:既要有变化,又要有规则,即在规则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 ——1961年,关于“中国画布局问题”的讲座 发布时间:2025-10-06 08:09:09 来源:富达裕 链接:https://www.fudayu.com/p/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