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郭沫若《行书八言联 》,珍品佳作 内容: 郭沫若的书法成就从少年时代心仪苏体,到日后探奥甲骨,醉心金石,之后为抗战而书,字型结体,笔法起运,章法行气均有了新的面目,走向刚柔并举,或含蓄温和,或疾厉昂扬,到新中国成立后,“郭体”正式形成。 2017年秋拍,郭沫若《行书五言巨联》于广东以1725万的高价成交。 下面从庋藏多年其数十件作品中悉心甄选谨献郭沫若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行书八言联 》,以飨藏家。 84×38cm。 非专业拍照,图片仅供参考,所有藏品信息以实物为准。 △郭沫若书法《行书八言联 》【款识】来熏阁书店褚坚,郭沫若。 【钤印】郭沫若(白文)、鼎堂(朱文)【释文】树立雄心坚持原则,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郭沫若 (1892~1978),本名郭开贞,字鼎堂,四川乐山人。 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在文字学、历史学、文学、戏剧等领域均颇有建树。 历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等职。 代表作有《郭沫若全集》、《甲骨文字研究》、《中国史稿》等。 郭沫若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于新中国成立后更是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 其书法作品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 这件《八言联》无疑是其中传世的力作。 在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由此可断定此书法对联的创作时间。 书写时酣畅痛快,粗重和飘逸的笔画在圆转的挥运中转换自如,使整幅作品达到了一种流畅和苍劲的统一,作者将自身的激情毫无保留的倾注于这种他所钟情并熟练的形式中,反复观之,愈见其精彩焕发。 这件作品的书写内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树立雄心坚持原则,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这是新中国建设阶段最为深入人心和广为传颂的全民精神。 郭沫若不但是文化巨擘、书坛大家,同时也身兼文化部长等要职,所以为琉璃厂中国书店的一个门市部——来熏阁书店(褚坚)书写此联,现在看来则更具有珍贵的历史意义。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文化伟人,在文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广阔的学术领域里留下丰厚遗产,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的歌德”。 与其笃实的学养一脉相通,郭沫若在书法艺术方面同样成就璀璨,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八字要诀。 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 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从宋四家出来,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宋四家意味,但又个性突出。 郭沫若书法里头,充分表现出其学者、文豪风范。 每幅作品,无论长篇巨制,抑或短笺小札,用笔都十分肯定、果断,没有犹豫与迟疑。 书写内容多自作诗词,无论旧体新体,都富有时代气息。 对古典书法有过广泛深入的学习与探究,深得苏东坡、颜真卿神韵。 郭沫若学习书法,化他人为己用,独具风骨。 郭沫若书风成为20世纪学者型书法家的一个典范。 有学者将郭沫若以书法家视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郭沫若可归入学者型的书家。 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处处透射出一种“文”的气息,容万端于胸中,幻化出千种思绪,从笔端涓涓流出,生成与他诗、文、史种种学问修养相融合的化境,以书法的外化形式展现给读者。 郭沫若在文学上的成就使他拥有了人格的浪漫与文化思想的深刻,转换成书法作品时,即有了意的挥洒与韵的天成。 如果以郭沫若在文学、人格上的浪漫与文化上的狂飙来视其书法创作,应该是耐人寻味的。 郭公余事书千纸,虎卧龙腾自有神。 意造妙掺无法法,东坡元是解书人。 ——沈尹默附:康生花鸟画(本站藏品)【题识】1.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九六二年六月十三日于钓鱼台康生。 钤印:康生。 2.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主席词敬录,康生又题。 尺寸:133×48cm 发布时间:2024-05-29 21:05:40 来源:富达裕 链接:https://www.fudayu.com/p/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