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玉文化的大断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玉器文化 内容: 追究玉文化发展停滞最根本的原因,也必然是政治经济的影响。 战争连绵不绝,交通不畅,玉材来源受阻,数量不足,动摇了玉器制作的物质基础。 《北史西域》记载:"于阗国,在月末西北,葱岭之北200余里,东去鄯善千五百里,南去女儿国三千里。 城东30里有首拔河,中出玉石。 "《梁书诸夷》中记载"渴盘陀国,于阗以西小国,产金,玉,王姓葛沙氏。 "。 文献中所记载的于阗国,渴盘陀国都是盛产优质玉料的地区,可是连年的战争,玉石之路小国林立,致使"昆仑玉不能至矣。 "大量的优质的玉料无法运到内地,造成玉料紧俏。 其次,统治者对玉器的抑制,由于社会动乱提倡俭朴,统治阶级对玉器的使用加以限制。 如三国时期曹魏文帝下令禁止使用玉衣,致使葬玉一落千丈,仅为趋向写实而又简括的玉豚、玉蝉之类的玉雕,在有限的范围内流行。 同时由于战乱导致玉器制作方法的失传和精美的玉器遗失。 再次,政治割据,战争不断,对人力资源枯竭式的使用直接导致从事玉器手工业的人员大量减少,以至于到东晋时期很难有完整的玉器作坊。 工艺基本上沿袭汉代的风格,但已逐渐衰竭,大多做工简略朴素,精工者极少。 真可谓是"盛世古董,乱世金",当人们生命都受到威胁,饭也吃不饱的时候自然对美的追求会没有那么强烈,所以出土的当时的玉器是极少的,且具有汉代遗韵。 发布时间:2024-07-06 08:05:17 来源:富达裕 链接:https://www.fudayu.com/p/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