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鲁(1919-1982),四川省仁寿县人,原名冯亚珩。因慕石涛敬鲁迅,易名石鲁。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最具反传统色彩的一代大师,山水、人物、花鸟画家,长安画派主要创始人。曾担任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陕西美协、书协主席,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等职。下面为本站藏品,石鲁国画作品《忆行商山所见》。3尺。1957年作品。60年前带画轴手工老裱。手机简单拍照,图片未经任何艺术处理。
△石鲁作品《忆行商山所见》
石鲁从50年代起,为更好地表达中国画的民族形式,积极致力于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石鲁画作由反映生活和大自然的客观真实,逐渐转向突出主观的情感和宏观的表现,从工谨的、小写意的手法跨向纵笔写意的阶段,以《转战陕北》等一批精品为标志,形成了人物、山水画的第一个高峰期。首现网络创作于1957年的石鲁国画作品《忆行商山所见》正是此时期纵笔写意的经典力作!
款识:一九五七年之冬始行商山所见憶寫于长安。石鲁。钤印:石鲁
△石鲁作品《忆行商山所见》局部 1
款识中所提商山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商镇。1957年,石鲁多次赴陕南陕北山区农村写生,指导基层群众美术工作。商山和四皓也成为中国隐逸文化的象征,其所代表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的儒家伦理受到历代士人的高度推崇,吟咏不绝。故商山也被称为“中国第一隐山”。商山不仅以名夺人,更兼极富诗情画意,历来为人们所向往。本站藏品《忆行商山所见》亦是如此,唯美而极富诗情画意,令人神往!是幅作品为石鲁回长安后忆写,可谓:“再为商山行,更觉商山好”。
延安十年是石鲁生命年华中最光彩夺目和终身难忘的岁月,回首那段时光和那个地方,他就会血沸满腔,心荡神驰。1957年回延安写生,他不仅仅是寻找表现延安宝塔山的角度,更主要的是在寻找表现自己情感的角度,他想把对延安浓烈的主观情感,寓于一个特定的情景之中。一幅幅生活场景在脑海中浮现,延河担水、延河洗衣、延河散步,我找到了,于是回到西安又创作了此幅作品《忆行商山所见》(延河宝塔山)。真可谓: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
△石鲁作品《忆行商山所见》局部 2
1955年和1956年,是石鲁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他相继出访印度、埃及。这些文明古国,在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方面,引起了石鲁的反思。他开始对中国画的传统进行思考,并对以前作品的“叙事性”、“光影造型”进行反思,并在人们“一窝蜂”的追求绘画的“情节性”时,开始着力于对画面诗意的追求和意象的表现,并觉得自己如梦初醒,顿时找到了中国画的语言,即“借物抒情”“以神造形”,达到真正“无法之法”之境界。是幅作品《忆行商山所见》正是这一时期这一风格的经典之作。
△石鲁作品《忆行商山所见》局部 3
是幅作品极具生活气息,是石鲁后来提出的崛起长安画派所倡导的精神:“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有力佐证。画面描写***圣地延安宝塔山在水中的倒影及一个男孩、女孩水边担水,水面泛起涟漪,惊起燕子向远处飞去,两个孩子正抬头仰望燕子。画面宁静唯美,令人百看不厌!石鲁毕生将陕北的风土人情作为他艺术创作的核心,是幅作品《忆行商山所见》亦不例外,极具生活气息。亦是石鲁个人的思想情感带有***理想和浪漫主义色彩的经典之作。作品以延安宝塔山及延河担水为题材,构思巧妙奇特,独具匠心,开创了以传统山水画形式表现重大***历史主题的崭新道路,成为他进行新的艺术探索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引起美术界的广泛赞扬,为后来他率领着西安国画家们在北京树起“长安画派”的旗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首现网络的是幅《忆行商山所见》是石鲁50年代作品回归传统的经典佳作。它的成功不仅在于***主题的诗意化方面,而且还巧妙地将山水画和人物画进行了结合,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进行了结合,在艺术上尝试将物境作为人物心境的延伸,以大写意的方法写出了意境。其研究价值、学术价值及市场价值不可估量。识者自知!
更新于:1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