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1907-1989),室名师牛堂,江苏徐州人。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李可染自幼习画,曾在多所艺术院校任教。擅山水、重写生,并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下面从本人藏品中甄选诚献李可染作品《雨余树色润》,以飨藏家。非专业拍照,图片未经任何艺术处理。
△李可染《雨余树色润》67×147cm
△李可染《雨余树色润》中的边跋
△李可染《雨余树色润》局部-1
△李可染《雨余树色润》局部-2
△李可染《雨余树色润》局部-3
△李可染《雨余树色润》局部-4
【题识】雨餘樹色润,山静瀑聲喧。一九八四年歲次甲子春二月可染。
【钤印】李(朱)、可染(白)、河山如画(白)
【边跋】烟雲供养,颐壽百年。一九八九年歲次己巳春月可染写。钤印:孺子牛(白)、白发学童(白)、李(朱)、可染(白)
道家以为只要“却食吞气”,靠“烟云供养”就可以长寿。宋元山水画家米友仁、黄大痴年八、九十犹貌如童颜,人以为是画中烟云供养所致。陈继儒《妮古录》卷三:“黄大痴九十而貌如童颜,米友仁八十余神明不衰,无疾而逝,盖画中烟云供养也。”
本幅《雨余树色润》作于创作高峰期的1984年,先生时年七十七岁,正是其山水画创作的集大成时期。此时李家山水早已进入成熟时期。画中绘雨后山间清新之景,前景树木繁茂,树干墨色较浓,叶用散笔,成亮灰调,边缘留白。后面用重墨衬托前面的树木。这种树木表现方法在他的名作《阳朔渡头》和《阳朔胜境图》中均有体现。瀑布浓缩为几条白色的裂隙,把光引入画面,通过探索光与墨的变幻,表现山林间的逆光效果,雨后清新润泽之气扑面而来,整个画面像蒙上了一层淡淡的薄雾,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给人以独特的艺术感受。
树木多用李家山水中常见的团块形式进行表现,具有高度概括性。同时也以其浓淡、大小、虚实的渐变使得空间更有层次感,将观众的视线引向了画面更深远的空间。中景主体山峰,气势雄伟,山体采用层层积染的方式,表现出了山上草木葱茏之态,在雄浑博大的气魄中增添了些许田园般宁静悠远的诗意。画家还采用逆光的方式,留白与墨色浓重的山峰形成较大反差,给人以全新的视觉享受。左上留白处墨色浓重、纵横肆意的落款书法显得灿烂夺目,与气势雄浑的山峰相得益彰。
整幅作品墨色透亮,用笔重拙,虚实变化间营造出空间的层次感。李家山水中积墨法和逆光,也运用得炉火纯青。是一幅典型的李家山水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李可染在80年代间,曾反复地画了不少这些构图相近、意境浓密而清凉的「雨后飞瀑」作品。观此幅笔墨及构图,亦应属于其「密林烟树飞瀑山水」系列的构图,同样题材反复创作与研究,体现的是李可染笔耕不辍、学无止境的精神。本幅作品有着一片空山新雨之感,上题有:“雨余树色润,山静瀑声喧。”整幅画作意境与边跋珠联璧合,令观者有欲游欲居出尘之想,以山水的灵气来怡情养性。这种雨后清新画境的艺术效果,正是先生晚年寄情山水的得心之作,可谓以画寄意品自高。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此件作品作于1984年,寓意吉祥以祈长寿的边跋题于先生生命的最后一年,即1989年。可见其对此作的满意程度,亦使画面内在寓意得到深化。李可染先生晚年画艺和书法已臻化境,熟能生拙。此件《雨余树色润》无疑为书画双绝作品,显为极罕见之作,识者当宝之。
更新于:1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