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达裕
今日更新: 10 文章: 2426 访问量: 239852

富裕达 FuDaYu.Com 专注于古典文化知识分享与交流,最全面的古玩知识文库,带您了解中华文化经典藏品,弘扬中华精神。

李可染丈二《漓江》,堪称旷世经典

一代宗师李可染山水画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第一是继承中国传统;第二是广泛融合西方写实技巧。自幼习画,后深受潘天寿、林风眠影响,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学画。擅山水、重写生,并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入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下面精选呈献李可染1963年作丈二巨幅《漓江》。老装老裱。140×360cm。手机拍照,图片未经任何艺术处理。

△李可染《漓江》140×360cm

【题识】余三游漓江,觉江山虽胜,然构图不易,兹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在漓江边上,终不能见此景也。一九六三年,可染并记。

△李可染丈二《漓江》局部 1

△李可染丈二《漓江》局部 2

△李可染丈二《漓江》局部 3

△李可染丈二《漓江》局部 4

△李可染丈二《漓江》局部 5

△李可染丈二《漓江》局部 6

△李可染丈二《漓江》局部 7

李可染作为二十世纪举世闻名的山水画大家,在一个动荡、激变的社会历史转折时期,坚定的完成了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经验的***。之所以说是***,是因为他以“用最大力量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山来”的可贵胆魄,用对中西文化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之间找到了一个契合点,完成了古典山水画向现代山水画的转型。明清以来的山水画坛,古意压倒生气,师法古人笔墨成为一时风尚,这也导致了山水画坛的衰微。李可染直面自然,直写河山,而且在写生过程中抛开了传统山石树木勾皴之法,大胆地将西方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引入传统山水画的写生与创作中,直观的表达山川自然与自我心灵的契合之处。

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1961年开始的三年,堪称李可染艺术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三年。李可染开始超越对景创作,进入新的艺术境界,形成了成熟的“李家山水”面貌。他自称进入了“采一炼十”的过程,在皴法、光的表现、构图和意境各方面创下了自己一套崭新的艺术语言。这时期的作品,无不见证了一代大师在创作上的革新与突破。1964年后,李可染画风开始逐渐向沉稳、厚重转变,他在注重写生的同时,进入了苦苦的探索阶段。是幅李可染丈二《漓江》,先生却一反常用的浑厚墨色,以较淡墨写之,略施粉黛,堪称转型时期的精品巨制。随着它近60年后的首次面世,必将引起对李可染的新一轮研究热。

是幅《漓江》为不断写生积累素材之后的创作。画家运用艺术家的想象力,将江南水乡盛开的杏花移植到漓江的山水中。曲折的杏枝用浓墨勾出,鲜红的杏花用朱砂点染,如繁星点点充满画面。杏花春雨中掩映有粉墙黛瓦的民居,显得明亮而空灵,江面上,点缀以数只极富生活情趣的渔家小船,背景的山体高耸挺拔,气势雄浑,顶立天地。渐行渐远,掩映在一片云雾之中,朦朦胧胧,消失于天际。一幅生活别致的画面便展现在我们的眼帘。红与黑与白相互交融,墨与彩与纸互相渗化。可谓神来之笔,妙不可言。画幅左上角留出一角空白,以行书作长短错落的画跋,书画结合,富有形式美感。满幅式构图,上下左右四边皆满不留余地。但近景、中景、远景的山峦深邃,纵深而高远,通往无边无际的空间,产生了夸张而摄人的艺术氛围。可染先生画漓江和江南山水,不是以清丽、秀艳出之,而是以朴素苍雄的手法,弃其华表,采其精华,重在取意,《漓江》就是志在意境的典范。先生善于在外轮廓上用积点成线法,讲究线条凝重金石感书法用笔而没有萎靡之病。无论山石、房舍、渔船、树木、人物用笔绵里裹针,既柔且刚,把力度含蓄藴藏在线里,所以李可染画画用笔慢而迟重,豪无火气,决非常人可及。

李可染在传统的基础上,以写生的方式,把传统的精神与自然的景象融为一体,使作品呈现出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这种写实精神,一度成为代表“为祖国河山立传”的社会现实意义,增加了很多具体内容。李可染是一位爱国者,在他心目中,江山就是祖国,他的山水画就是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1959年,李可染第一次赴桂林写生。自此,李可染便与桂林山水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在他此后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关于桂林山水的题材一再创作。曾为民族大饭店创作巨幅作品《漓江》;为日本华侨创作大幅《漓江》,此2幅从未再现于市场。本藏品《漓江》却是目前在市场上流通的唯一一幅丈二巨作,堪称稀世珍品。亦是可染先生绘制的各类漓江作品中场景最为恢宏、刻画最为深入细腻的典型代表以及最早的一幅丈二漓江巨作。安静清新的江南水乡,红色与绿色掩映下的小桥流水人家,一片迷蒙雨雾、两岸杏花芬芳,江南气息顿时扑面而至,观之有身临其境之美感。

与大多数画漓江的画家不同,李可染先生画漓江的方法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画中的深远法来处理画面结构的,通常人们往往用平铺法表现漓江的清秀优美,但这种办法往往境界稍显窄小,欲得大境界,非得换另一种方式不可。所以李可染先生在这件《漓江》中题款这样写道:“余三游漓江,觉江山虽胜,然构图不易,兹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在漓江边上,终不能见此景也。”所谓以大观小,也就是减弱远近透视大小差别,人为地扩展境界。即从大处着眼,组织起一个个的小景色而汇为一幅,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小景色有秩序有重点的统一在一件作品里,这极为考验艺术家的统筹能力。

在这件作品中,作者把一座座直柱式的大山作拆分和组合,或使之连成一片,或作前后的迭加,使原来独立的山形成片、成面的呈现在观者眼前,这在传统的画法里是从未见到的。固此画面的层次被大大地丰富了,使人有一目无尽的感觉,也使人联想到峡江之美——李可染将峡江的特点与漓江的景观做了打破又再组合的“嫁接”——没有高明的手段、能力,缺乏感悟和触类旁通的联想,都是不可能创造出如此动人的作品的。

总之,从题识可看出此幅画作不是简单的山水写生,而是画家的二度意象创作,是李可染对宋人沈括“以大观小”法之独到体悟,创造性实践以及有胆有识的发挥。同时,大师一生沉溺于对漓江胜景的描绘,尤觉构图不易,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要求可见一斑。可染先生极为沉静,极为坚毅,极为安静,极为理性,感觉他稳如泰山,这一点在他的绘画里都显示出来了,全是表达山川敬慕之美。我认为可染先生的山水画就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一个巍然耸立的碑,不可动摇,你可以攀越,你可以绕开,你或者回头,但你无法穿越。

首现网络的丈二巨制《漓江》完整地展现了一代大师举世无双的艺术风格与审美境界。不但是李可染《桂林山水》系列作品的代表作,亦是其《杏花春雨江南》系列作品的代表作。与此同时,不朽诗篇《漓江》,这也是他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巨制逸品。作为李可染大师里程碑式的代表作《漓江》,更可以说它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一副史诗性的作品,必将与《万山红遍》一样,甚至胜于《万山红遍》,后来居上而成为当之无愧的旷世经典。

更新于: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