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是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且是其中唯一的白瓷名窑,其名气甚至超过了之前的白瓷名窑——邢窑。元朝刘祁在《归潜志》中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道出了定窑白瓷的知名度和普及度。定窑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和东、西燕川村,创烧于唐代。唐代时被称为曲阳窑,因为曲阳县归定州管辖,所以在宋代被称为定窑。宋代是定窑的黄金时期。
北宋 定窑白釉弦纹三足奁式炉
目录
1、定窑瓷器历史
2、定窑瓷器特点
3、定窑瓷器鉴定方法
4、定窑瓷器拍卖价格
5、定窑瓷器收藏
一、定窑瓷器历史
定窑的历史,要从唐代的曲阳窑说起。唐代时,最著名的白瓷名窑是邢窑。那时的定窑产品,无论质量还是工艺水平都不如邢窑。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茶瓯》一诗,他在诗中说,若能得到邢窑的茶瓯(即茶杯)用来饮茶,其乐趣赛过神仙。那时定窑的瓷器还比较粗糙,产品以碗和盘为主,而且并非以烧制白瓷为主。比如定窑的碗,碗里施白釉,但是外面却用青黄釉,实际上处于由青瓷向白瓷过渡的阶段。直到唐代后期,定窑才主要烧制白瓷,工艺也越发精致。唐代后期的定窑白瓷,胎质洁白细腻,具有一定的透光性,已经相当精致。五代时期,定窑白瓷的器壁比唐代时更为轻薄。
上海博物馆藏 五代定窑白釉官字款划花莲瓣纹盖罐
唐代和五代时期定窑
唐代和五代时期,定窑釉色为纯白或者白中闪青,但是宋代的定窑釉色却是闪着黄色调的象牙白。之所以有这种变化,是因为唐和五代的定窑瓷器是用"还原焰"烧制而成的,白瓷胎釉中未被除尽的铁分子在还原气氛中呈现青色。
宋代定窑
到了宋代,定窑的崛起替代了邢窑,定窑白瓷成为名满天下的白瓷产品,其工整素雅的印花产品成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北宋定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等。胎薄而轻、不透明。白釉器有刻花、划花、印花等装饰。刻花是用刀具或竹片在半成品上刻划出各种棱角分明、刚劲有力的有浮雕效果的图案,这种刻花技法效法越窑。
北宋早期流行莲瓣纹、缠枝菊花纹等浮雕效果刻花。随后又兴起篦划纹饰与之配合使用。北宋中期出现印花技术,即把坯泥放在雕刻好花纹的碗盘陶模上,再用手工压制、修胎完成。这种模制的碗盘纹饰都在器器内,纹饰线条清晰,布局规整,讲究对称,多缠枝、折枝花卉,成为定窑白瓷器中具有代表性的主流品种。印花常用的纹饰有水波、游鱼、禽鸟、龙凤以及牡丹、莲花、萱草、菊花等花草纹,还有少量婴戏纹。印花装饰从开始就显示出高超的技艺,据此众多专家推测与宋代定州的丝织品缂丝有关,可能是把局部的缂丝纹样移植到定窑的印花纹样中。
定窑发明了覆烧工艺。覆烧是瓷器的装烧方法,即在筒状匣钵中利用多层垫圈把碗盘以口向下层层叠摞起来放入窑内烧制。覆烧工艺使瓷器产量提高,成本降低,增加了市场竞争力。
但是覆烧法中盘碗的口沿接触垫圈,使其口沿一周呈无釉露胎的状态,被称为"芒口"。五代定窑已经有覆烧的"芒口"瓷出现,北宋早期的碗盘则大量出现露胎"芒口",为了美观,有的碗盘"芒口"被用金、银、铜等金属包裹,形成一种独特的金银扣白瓷器。
宋代叶寘的《坦斋笔衡》记录有"本朝以定州白磁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说明定窑白瓷器曾经被宫廷看中,命其烧制贡器,后因器有芒口,不美观,所以改选用汝州青瓷。
1984年,位于河南巩县北宋皇陵区的宋太宗赵光义的贤妃、宋真宗赵恒的生母元德李后的陵墓因暴雨后出现坍塌和暴露而被批准发掘,出土了定窑瓷器37件,均为碗盘,其中31件有"芒口"。
李后死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咸平三年(1000年)四月八日附葬于宋太宗永熙陵的西北隅,墓葬年代为北宋早期。1969年,位于河北定县的北宋静志寺塔基和净众院塔基先后因施工而被发现,两个塔基出土文物十分丰富,其中瓷器有170件,均为定窑的产品,有碗、盘、杯、碟、盏托、洗、瓶、炉、盒、罐、净瓶(图4-4)等。
这两个塔基分别建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和北宋至道元年(995年),为北宋早期。这两批定窑瓷器,是目前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北宋早期定窑出土瓷器标本,也说明在北宋早期,定窑白瓷产品已经是上等瓷器,在宫廷和贵族阶层流行。定窑瓷器中,有一部分器底刻有"官"、"新官"字款,目前已经发现的此类标本有140多件,出土范围已有浙江、湖南、河南、陕西、河北、北京、辽宁和内蒙古等八个省区。
20世纪80年代和2009年,河北省考古研究所对定窑窑址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也采集到"官"字款的标本,说明定窑确实烧造过"官"字款的瓷器。"官"字代表了什么?是官窑器物吗?这些问题曾引起了学者们广泛关注和讨论。经过综合分析考证,大部分学者认为这种"官"字款瓷是作为封建贵族加工定货和对外出口的一种标志。
另外,个别出土的定窑瓷器上还有"尚食局"、"尚药局"、"五王府"等官府铭,是北宋晚期宫廷机构或王府的定烧瓷器;"奉华"、"聚秀"、"德寿"等宫殿名称题款的瓷器,无疑是宫廷用瓷。《宋会要辑稿》中记录有:"瓷器库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饶州、定州、青州白瓷器及漆器以给用,以京朝三班内侍二人监库。
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七月诏瓷器库纳诸州瓷器,拣出缺璺数目等第科罪"。文献记载和实物名款都证明定窑是被宫廷选中烧制贡瓷的窑口之一。宫廷用瓷,代表了一个时代瓷器的最高水平,定窑白瓷代表了宋代白瓷的最高水平。定窑虽然烧制一定数量的贡瓷,但其不属于官办窑场,只是民国用瓷窑场,北宋时期因其白瓷的销量、品质、美观等方面独树一帜,在北方地区的影响力很大,同时也是外销的热门产品,因此仍然被列为宋代"五大瓷名窑"之一。
北宋至金 定窑白釉孩儿枕
金末到元代是时期的定窑
1127年,金灭北宋后,定窑所在的河北曲阳沦为金王朝的辖区。由于战本乱,定窑大约停烧了30年,直到金世宗时期(1161—1189年)才恢复生产,并再次达到一个小高峰,产品质量可与北宋时期媲美,因此目前某些出土定窑瓷器还存在北宋和金的时代误判,还需要更多的考证和甄别。金末到元代,经历蒙金战争后的定窑生产再次遭受冲击,从此只生产粗糙的白瓷产品,直到衰落。
二、定窑瓷器特点
定窑以烧制刻花、划花、印花白瓷闻名于世,瓷质细腻,胎质薄而轻,色微黄;釉色润泽如玉,呈米色。一些堆积起来的釉料如泪痕,被称为"蜡泪痕"。施釉极薄,透过釉可以见到胎上的旋坯痕迹,俗称"竹丝刷纹"。因为是民窑,定窑生产规模很大,所产器型主要是盘、碗,其次是梅瓶、枕、盒等。故宫博物院所藏白瓷孩儿枕就是定窑的代表作品。除了生产白瓷,定窑也产黑釉、绿釉、酱釉以及绘花、剔划花等瓷器。装饰图案简练、生动、华丽而不烦琐,纹样秀丽典雅,以莲瓣纹最为常见。
三、定窑瓷器鉴定方法
相对于其他四大窑口,定窑瓷器的存世量是比较巨大的,定窑历史上只有过短暂为朝廷烧造瓷器的经历,所以精品并不多,定窑瓷特点为胎骨薄,制作精细,颜色干净,瓷化程度高。鉴赏定窑瓷器,有以下四个要点。
一,观察玉质感
宋代制瓷追求仿玉,也就是烧造出来的瓷器得有玉质感,玉质感佳者为上品,尤其是宫廷用瓷,玉质感是标配。因此,当一件定窑瓷器拿在手上,无论是白定,黑定,首先要看有没有玉质感,真品定窑瓷,釉水莹润灵动,仿佛白玉。而仿品多因釉料和烧造温度难以掌控,而缺乏玉质感。常见仿品的特征为:釉色苍白,气韵呆板。即使个别有玉质感的仿品,看起来也会明显的色彩新,有火爆的感觉。
二,观察釉色
定窑釉色呈典型的象牙白,自从五代以后,定窑器施釉前已经不再施化妆土,因此釉水颜色白中微泛黄,有所谓"象牙白"之感,少量质地差的釉色也会白中闪灰黄,白定施釉较薄,呈半透明状,所以在最薄处能够看到胎体的颜色,在瓷器的折腰处也会看到因积釉而呈浅黄绿色,积釉处气泡大小不一,通透稀疏。仿品很难做出该种釉色效果。
三,"竹丝刷痕"
真定窑瓷器,一定要看到竹丝刷痕。在定窑瓷器制作工序中,有用竹丝刷子旋修半干胎体这道工艺,因此,胎面上都会留下竹丝刷痕,这可以通过釉面稀薄的地方看出来,是鉴定定窑瓷的关键所在。仿品基本没有这个痕迹,个别作假的刷痕,显得生硬拙劣。
四,"蜡泪痕"
定窑瓷器釉面常常见到"蜡泪痕",这是由于施釉不均匀,在入烧时釉汁下流导致的。垂流釉的下部仿佛烛泪凸起呈球面,色泽浅水绿色。这种蜡泪痕只出现在定窑盘碗的外部,是否具有蜡泪痕是也是坚定定窑瓷器的一个基本要点。不过并非所有的定窑都有该痕迹。只是有泪痕比没有泪痕更容易确定。
四、定窑瓷器拍卖价格
定窑瓷器拍卖榜第1名:北宋定窑划花八棱大盌
成交价:HKD146,840,000
拍卖会:香港蘇富比2014年春季拍卖会
这件定窰划花八棱大盌(音同碗,同碗意),是日本著名收藏家坂本五郎的久藏,在2014年4月8日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出了一亿四千六百八十四万元港币的天价,创造了定窑拍卖纪录,也是宋瓷拍卖的第三高价。
定窑瓷器拍卖榜第2名: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盌
成交价:USD4,212,500(RMB约2961万元)
拍卖会:佳士得纽约2018年3月拍卖会
定窑瓷器拍卖榜第3名北宋定窑刻牡丹花纹盌
成交价:USD3,370,000(约2369万元人民币)
拍卖会:纽约蘇富比2015年3月春季亚洲艺术周
五、定窑瓷器收藏
定窑最初是民窑,中晚期为朝廷生产瓷器成为官窑之一,采用的是大批量生产的模式,一款瓷器常常制作几百几千件,因此不少瓷器制作粗糙、刻花随意,鲜有精美者。如遇精美的定窑瓷器常常能拍得高价。
更新于:7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