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达裕
今日更新: 10 文章: 2416 访问量: 238861

富裕达 FuDaYu.Com 专注于古典文化知识分享与交流,最全面的古玩知识文库,带您了解中华文化经典藏品,弘扬中华精神。

康熙青花为什么能独步瓷史

清代康熙年间,青花瓷器经历晚明清初期间暂短的萧条后迅速崛起。产品数量之大,质量之精,行销范围之广,均达到了鼎盛时期。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收藏1000余件康熙青花瓷器,与清代其他时期的瓷器相比较,不仅数量多,而且品质精,充分展示了独步本朝的时代特征。

康熙皇帝8岁即位,16岁亲政,在长达61年的统治时期,对瓷器烧造所投入的心血,远远地超出明代君王,制作出一大批格调高雅令人耳目一新的青花瓷精品。

清代康熙御窑厂开始以督窑官吏的姓氏来称呼,著名的有臧窑和郎窑。1680年到1688年(康熙十九年到二十七年),清廷派遣工部郎中臧应选到景德镇御窑督造,此时御窑称为臧窑。《景德镇陶录》曰康熙年臧窑,厂器也,为督理官臧应选所造。土埴腻、质莹薄,诸色具备。郎窑是指1705至1721年(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御窑时出产的瓷品。臧窑与郎窑都十分擅长仿制宣德、成化朝的青花瓷器。

康熙一朝青花瓷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依据故宫藏品的情况简述如下:  一、 官窑与民窑

在谈及康熙青花瓷器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搞清楚当时瓷业生产中官窑与民窑的生产状况。官办瓷窑始于宋,久负盛名的宋代五大名窑均是皇室的御用瓷窑,但元代以前多是有贡则烧,无贡则止。直到明洪武二年,官办的御窑厂始建于景德镇珠山脚下,开始有了专门设立的御窑机构,并由朝廷派官吏管理,长年烧造不断,每年按定例分为春秋两季,将烧好的瓷器解运进京供皇室使用。这种定制从明初一直延续到清末基本没有变化。从明洪武二年(1369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542年的岁月中,官窑的生产是伴随着封建王朝的兴旺而发达,衰落而低靡,时而高潮迭起,时而悄然无息,但是始终没有完全中断,如同明清王朝的存续一样长达500余年。清代初期官窑生产在封建国家财力的全力支持下,大踏步地向前发展,特别是康熙中后期,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十分稳固,御窑厂的设置也日趋完备,青花瓷器的生产进入了历史上的全盛时期。

陶瓷烧造史上的官民竞市始于明代早期,由于朝廷的严格控制,民窑产品质地粗糙,发色黑暗,外观与官窑相差甚远,尚不具备与官窑相抗衡的能力。但是到了晚明清初时期,官窑大量占用民窑烧瓷,原先由官吏垄断的优质瓷土、上等的青料、优秀的艺人都流入民间烧官窑,使康熙时期的官窑与民窑的分界变得有些模糊不清。即使是官窑也有不书款识的时候,康熙十六年到十九年,在景德镇御窑厂担任总管的张齐仲,奉旨颁布一项命令,禁止陶工在瓷器上书写帝王年号款。据《浮梁县志》载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残破。目前没有办法查到这条禁令在张齐仲之后又延续了多少年,但至少在1677-1680年这段时间里,官窑瓷器上没有书写康熙朝的帝王年号款。

事实上,我们不能把康熙时期官窑与民窑的分界简单地限定在有无官窑款误识上。就康熙朝的瓷器来说以有无官窑年款来判断是否为官窑,显然是片面的。康熙朝青花瓷中许多胎质坚硬,形体硕大,纹饰优美的大花觚、大盖罐、大花瓶、大卷缸、大花盆、大盘子、鱼缸等等,从胎泥的淘洗,青料的拣选,画稿的设计,烧制的工艺等多方面考察,都带有明显的官窑特征。没有写款或者没有写康熙朝的帝王年号款并不等于不是官窑。有一些宫廷文房用具的大笔筒把《三国演义》、《西湘记》、《赤壁赋》、《出师表》、《岳阳楼记》这样带有人物故事情节和整篇的诗句,以传统书画的绘制手法,搬到瓷器上,画稿的设计,诗词的抄录皆出于宫廷书画家之手,决非一般匠人所能为之。故宫瓷器库房中旧藏的一大批康熙青花大笔筒就是名副其实的官窑瓷器,而这些器物绝大部分并没有书写康熙朝款识。

此时的官窑瓷器在风行一时的官民竞市风潮影响下,吸取了民间艺术的丰富营养,在与民窑的竞争中互相激荡,扩展题材,大胆创新,将民间流行的版画、戏剧、历史小说照搬到瓷器上,形成鲜活流畅的写实风格,进而保持了官窑青花瓷绘上一直领先的地位。不书写帝王款的官窑瓷器如果出窑后不合标准可自由流向民间,烧出的成品隐瞒不报,以次充好者,也会受到重罚。被尊为真龙天子的封建皇帝决不允许地方官吏和布衣百姓使用比宫廷官窑更精美的器物。民窑中一旦生产出精品均须充公,顶替官窑之数进贡朝廷,这类民窑制品除了无款识以外,实际上与官窑产品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总之,官窑与民窑的分界,就康熙青花而言,不能单纯以有无正规的官窑款识来判断归属,应当全面分析每一件器物的综合品质,尽可能地使这种分析符合客观情况,就康熙朝而言无款识官窑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

二、康熙青花的造型及胎釉特征

造型 - 康熙青花的造型是十分独特的,早期的器型仍然延续明末的遗风,中期以后造型变化之大,品种之多,为历史之最,没有哪能一个时代的官窑能生产如此多的器型品种。成型技术已经炉火纯青,新的品种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多达数百种。器型之大者可超过1米,宏伟神奇;器型之小者,小如栗子,玲珑秀气。总体可分成琢器和圆器两大类。

琢器:一般指瓷器中立体造型的器物,需要工匠熟练的拉坯技巧。景德镇自古以来琢器与圆器就是分工明确的两大行业。琢者有琢磨修整的意思,要技巧灵活,富于变化,能根据需要对坯体进行方,圆、扁、折的修整处理,以生产立体的陈设瓷、祭祀为主,一般包括瓶、炉、壶、罐、尊、笔筒、香熏、缸、盒、攒盘、雕像、高足杯等,每一品种的式样,少则十几种,多则三四十种。

著名的古陶瓷鉴定家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对文献上所罗列的各种名称的器物,描绘出了准确翔实的线形图,使我们从标准的图形线条中了解到各种器型的具体样式,书中仅瓶类就列出63种,尚不包括每一种瓶式的不同演变形式,如棒槌瓶,就有方棒槌、圆棒槌、软棒槌、硬棒槌之分;梅瓶也有丰肩、削肩、平肩、溜肩之别。康熙朝琢器造型的变化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

圆器:一般指扁矮的器物,样式单一,只有圈足和器壁,不需要太多变化。器类主要有盘、碗、盅、碟等日常生活用品。

康熙青花所有器类的最大特点是制坯技巧的精细和纯熟。做工极为精细,大到1米多高的胎体,厚重的凤尾尊,小到不及5厘米的薄胎十二月花杯,都烧制得相当规矩,极少有歪塌变形现象。康熙时即使很大的器物也可以用轱辘一次拉成,许多高达70余厘米的凤尾尊,在外撇口部的内壁上,我们可以看到坯体快速旋转的痕迹,多在肩部与腹部衔接一次,而粘接后里外又修饰得十分平光,基本看不了出接痕。说明此时泥料的韧性和拉坯的技巧比明代有很大提高。许多尊、花觚、观音瓶等器物的底足在近底边的外围都向内镟进一周,形成二层台状圈足。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表现在大件器物上,十多厘米的小瓶圈足上也从外向内镟修一刀,应当说这种器足的处理方法具有康熙独有的时代特色。

康熙青花笔筒的造型也很独特,有直上直下的直筒形、口足略外撇的瘦腰式、竹节式等,最大的高32厘米口径26.5厘米,最小的高12厘米,口径仅有6厘米。口底相等的直筒形最多,一般釉底带涩圈,底中部控足凹进,口径多在20厘米左右,高18厘米上下。笔筒里外满釉,中部刮一周约2厘米宽的涩圈,底心涩圈内挖一脐形足,足内多书青花楷书款大明成化年制、文章山斗或者画青花双圈、树叶等。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的大笔筒底部均略向内凹,呈拱壁底状,使之与桌面的接触点集中在底的边沿,形成一周均匀的磨擦面,这样可以保护釉底的其他部位不受磨损,挖脐足内的款识由于整体的向内凹进,而不会受到丝毫损伤。

凤尾尊。其最原始的雏形来自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花觚,商周青铜器的觚十分流行,宋代已经有了瓷质花觚。康熙时的花觚口部向外扩张呈喇叭状外撇,腹部粗圆,束胫,足外撇。因瓶口曲线优美似凤凰展开的尾羽而得名,是康熙朝生产最多的琢器之一。常见的有清宫造办处制作的铜胆置于瓶内,用于冬季室内陈设插花之用。尊的底部施釉,二层台式圈足,足内无款,或者只绘青花双圈线。多数凤尾尊的圈足内有大明成化年制6字横排楷书款,只有一两件是:大清康熙年制6字楷书本朝款。

一统瓶。也称象腿瓶,它由明代丰肩的筒瓶变为溜肩、长腹、直筒的新式样,高度与凤尾尊相同,大件通常有60余厘米,小件只有16厘米。底无釉,露坚实的沙底,底中部常见有脐釉和细密的旋坯纹。

将军罐。因罐盖形似古代军士的头盔而得名。元代已有,康熙时将浑圆的罐体展肩提腹,拉长胫部,收紧圈足,使之丰肥中见劲瘦,挺拔向上,气魄宏伟。

观音尊。撇口,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收,足略外撇,形体丰腴庄重,形似观音之立像而得名。观音尊高大者达80余厘米,矮小者仅10厘米左右,多圈足釉底,足内绘青花双圈线,无款识。

贲巴壶。 仿藏传佛教的法器金贲巴瓶式而制,也称藏草瓶,是康熙皇帝专门为赏赐藏族宗教领袖而定制的礼品。整体器型似宝塔,口部及侧弯均有串珠纹沿边的精致盖子,球腹下呈高托座,托座内中空满釉,无款识。

多穆壶。仿蒙古贵族使用的奶茶壶式样制成,也是皇帝用于赏赐蒙古首领的礼品。

康熙皇帝为笼络边疆少数民族的宗教领袖,特命御窑厂烧制这两种符合当地风俗的器物以达到稳定边疆的政治目的。此时新创并流行的青花器型,还有油榄瓶、锥把瓶、棒槌瓶、荸荠扁瓶、萝卜尊、摇玲尊、琵琶尊、爆竹瓶等。

简而言之,康熙时期青花瓷器的总体造型是挺拔峻峭,坚实有力。无论琢器圆器全都规矩整齐,它们既不同于明代喜靖、万历时的平实敦厚,又有别于清代雍正、乾隆时的柔美繁缛,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率真向上、硬朗刚毅的时代特色。

瓷胎-如同煮饭离不开五谷一样,瓷胎的质感完全依赖于制瓷原料的优劣和烧制温度的高低来决定。康熙朝官窑瓷器的胎质色白,坚细,缜密。科学测试的结果表明,康熙瓷胎的表明,康熙瓷胎的白色度已达到73.50%。在观察了数百片康熙官窑瓷器的断面,发现其胎质共有的一个明显的时代特征就是瓷胎表面十分平滑、细润、光亮,隐隐地闪现一种如同糯米汁般的光泽。这优雅温暖的光泽含蓄而滋润,为明代及康熙以后所未见。

康熙时期对泥料的淘洗程序较明代要复杂得多,清代陶艺家唐英在《陶冶图编次陶炼泥土》中记:造瓷首需泥土,淘练尤在精纯,土星石子定带瑕疵,土杂泥松必至坼裂。淘练之法,多次水缸浸泥,木耙翻搅漂起渣沉,过以马尾细萝,再澄双层绢袋,始分注过泥匣钵,俾水渗浆稠,用无底木匣下铺新砖数层,内以粗布大单将稠泥倾入,紧包砖压吸水,水浸成泥,移出贮大石片上,用铁锹翻扑结实以便制器。凡各类坯胎不外此泥,惟分类按方加配材料以别其用。由此可知清初御窑厂对于泥料的淘洗和加工是非常严格的。

康熙青花的瓷胎分为四种:

1.厚胎青花。主要是大件的鱼缸,大盘,大瓶,大碗等,最厚的可达1.5厘米。

2.中胎青花。绝大多数的琢器圆器均采用此种适中的瓷胎,一般为0.5厘米左右。

3.薄胎青花。包括半脱胎,只限于小酒杯,小碗之类小巧的器物,最薄的只有0.1厘米,极薄而透明。

4.浆胎青花。以细澄的浆泥制成的瓷胎,又称煨瓷胎泛土黄色,轻薄松软布满细密的开片纹,有鼻烟壶、印泥盒、唾盂类制品。

釉-康熙时,景德镇使用的釉的原料取自浮梁寺前乡,距今景德镇市区15公里,周围遍布灰岩,狼萁柴。釉的组成主要是石灰石,石英,绢云母和槎柴灰。一般来说,上等瓷器所用釉料,含釉果多,釉灰少,或十五盆釉果配一盆釉灰浆。

康熙青花瓷器的釉色一般有三种:

1.早期青白釉。釉汁凝厚透明,白中泛青。因釉灰的成分偏多而泛青白色。

2.中后期高白釉。也称粉白釉,釉色柔和细白,肥润,半透明,光泽度强。

3.硬亮青釉。釉色青中微闪淡绿,为区别明代已有的亮青釉,而称之为硬亮青釉,釉色较明代薄而亮度高。晚期使用较多。康熙时期的青花瓷釉面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胎与釉的结合十分紧密,应当说在中国瓷器烧造史上胎釉结合最紧密的朝代是康熙朝,有紧被胎体的质密感,可以说:透、薄,亮,紧,是此时釉面的典型特征。   三、 康熙青花瓷的用料及分期

关于康熙朝官窑瓷器的用料,人们普遍认为使用的是云南出产的珠明料和部分浙江出产的浙料。江西、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也出产青料,但多发色灰暗,杂质过多而不被官窑选用,多用于生产民用粗器。著名的清代陶艺家唐英在《陶冶图说》说:瓷器,青花霁青大釉,悉籍青料,出浙江绍兴,金华二府所属诸山。

康熙青花的色料明澈清晰,至少有青花五彩之誉。除去使用上等青料的因素以外,其独到之处还表现在成功地运用了分水技法,这种技法源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中的墨分五色,将青料分出头浓,二浓等不同深浅浓淡的多种色调,在根据画面的不同需要调配使用。

分期-康熙一朝长达61年,在这漫长岁月中,生产的青花瓷器数以百万计,现存的具有官窑水平的传世实物也有数万件之多。在此,我们仅以故宫千余件的藏品为依据,根据一些有明确纪年铭的器物总结出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一般规律。

早期。一般指康熙十九年以前的这段时期。早期青花基本上承袭了明代的遗风,如果不书款识很难与顺治青花相区别。藏品中有一件康熙元年牌匾款的青花云龙纹三足香炉,宽酱口,束颈,丰肩,阔腹,沙底无釉。另外一件康熙六年的青花云龙纹香炉,炉身上的牌匾款内书:康熙丁末年制。康熙十六年的青花八仙人物香炉,由器身的牌匾款改变为在炉底的釉面上书款:皇清康熙辛亥年制陈堂用。这些香炉均是在江西景德镇订烧的祭器,还有许多不书款识的香炉,它们的总体特征是:形制简单,造型敦厚,胎体较厚重。底釉泛青,青花色泽灰暗,花纹的笔触基本保持了晚明时期的单线平涂,缺乏层次感。炉底的露胎处常见粘有细沙粒,并微泛火石红色。绝大多数炉带酱口。

康熙早期的青花瓷器,因御窑厂的生产能力尚未完全恢复,器物的造型比较单调,胎体多厚重,釉面不够干净,有细小的黑斑点。绝大多数有酱口,底足处理较为粗糙,多粘细沙粒并微泛火石红。圈足见跳刀痕。青花色泽多灰暗不鲜丽,绘画缺乏层次感。

中期。一般指康熙十九年以后到四十年之间的这段时间,也是康熙青花最繁荣的时期。御窑厂的烧造较前期有显著的变化,主要原因是朝廷亲派督窑官驻厂管理,中期青花瓷的烧造,形制千变万化,仅盘碗类就有30余种。青花的色泽由于采用云南的珠明料与上等浙料而青翠鲜丽。釉面也由原先的泛青、带有黑棕色的小斑点而变得洁白纯净,露胎处火石红现象逐渐消失。凡圈足处不再斜削一刀粘满沙粒而显现出细润、滚圆的圈足、足部多经过细心的修整,光洁干净。

中期的笔筒由早期的撇口束腰式逐渐演变为口底相若的阔胖型大笔筒,主要有玉壁底及釉底两种。

大部分笔筒底微内凹,器壁上薄下厚,青花墨分五色,所绘书体多有大家风韵,山水人物更似一幅笔触细腻的文人画。

康熙中期的青花瓷器代表了康熙朝最高的制作水平,它们底釉洁白,胎土细腻坚质,手感比较沉重。釉面有粉白和青白两种。青花色泽纯正、鲜蓝无杂质、明艳亮丽。酱口器物不再出现,造型品种大量增加,盘碗类品种器底变薄,并隐约可风釉下镟坯纹。正规官窑年末的器物增多,数量也超过前期。十九年以后御窑厂每年分春秋两季按定额将御器运往北京供皇室享用。康熙中期是御窑厂最辉煌、最活跃的时期。

晚期。一般指康熙四十年以后到六十一年这段时期,青花瓷的日趋精进。造型风格向规范化发展,统一规格式样的觚、瓶、罐、洗、碗增多,圈足釉底带大清康熙年制的官窑款的器物明显多于早中期,有明确纪年的器物很少。

晚期青花胎薄体轻,尖硬细腻,釉面清爽透亮,青花发色含蓄沉静,开始逐渐向雍正朝青花过渡。

总之,故宫收藏的康熙青花瓷器数量多,品种全,代表了有清一代青花瓷器制作的独步本朝的最高水平,此时的官窑与民窑在共同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激荡,谱写了青花瓷史上最灿烂的新篇章。

更新于:8个月前